钱大昕曰:案河上公注本“道可道”以下为道经卷上,“上德不德”以下为德经卷下。晁说之跋王弼注本,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,犹近于古。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,正用辅嗣本,题云“道经卷上”,“德经卷下”,与河上 ......
洪颐曰:道德经王辅嗣本,今世所行,俱有分章。此本虽不记章数,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。其中亦有与今王本不同者,如今王本“道冲而用之”至“象帝之先”为三章,“天地不仁”至“不如守中”为四章,“谷神不死 ......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 谦之案:淮南道应训引下句作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”。彭耜曰:“达真、清源‘皆知善之为善’上,并有‘天下’二字。”范应元本同,范注云:“古本 ......
不上贤,使民不争; 严可均曰:各本“上”作“尚”。 罗振玉曰:敦煌本作“不上宝”。 谦之案:作“上”是也。“宝”字疑误。“上”与“尚”同。淮南齐俗训:“故老子曰‘不上贤’者,言不致鱼于木,沉鸟于渊。 ......
道冲,而用之久不盈。 谦之案:“冲”,傅奕本作“盅”,“盅”即“冲”之古文。说文皿部:“盅,器虚也。老子曰:‘道盅而用之。’”郭忠恕汗简(上之二)“冲”字,引古老子作○。毕沅曰:“说文解字引本书作 ......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○○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○○。 严可均曰:“○○”,别体字。 罗振玉曰:景龙、广明二本作“○”,敦煌本作“○”,均“刍”之别构。 谦之案:河上、王弼、傅、范并作“刍狗”。释文、群书 ......
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久者,以其不自生, 严可均曰:“长久者”,河上、王弼“长”下有“且”字。 谦之案:傅、范本同。遂州碑作“天地长久”。又“天长地久”,盖古有此语,此引而释之耳。 故能长久。 谦之案 ......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,又不争。 严可均曰:“又不”,河上、王弼作“而不”。 谦之案:御览五十八引无“善”字,“万”作“万”。“又不争”,敦煌、遂州、御注、楼正、司马光、曹道冲、强思齐、李荣、室町本皆 ......
持而盈之,不若其以。 严可均曰:“不若其以”,各本作“不如其已”,古字通。 谦之案:后汉书申屠刚对策曰:“持满之戒,老氏所慎。”“持满”即“持盈”也。史记乐书:“满而不损则溢,盈而不持则倾。”此作“ ......
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? 严可均曰:“能无离”,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“乎”字,下五句皆然。 俞樾曰:河上公本无“乎”字,唐景龙碑亦无“乎”字,然淮南道应引老子曰:“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专气致柔,能如婴 ......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有,车之用。 罗振玉曰:敦煌乙、丙本、景龙、广明本均作“卅”。 谦之案:景龙作“三十”,敦煌、广明作“卅”,罗误校。又室町本亦作“卅”。吴云曰:“卅,诸本作三十。”是也。玉篇:“ ......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○;五味令人口爽; 谦之案:牟融理惑论引首二句同,文选七命注引第二句同。七发注引作“五味实口爽伤”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引:“五味令人口臭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。”文 ......
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?辱为下。 严可均曰:“何谓宠辱?辱为下”,王弼、傅奕作“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”。 罗振玉曰:河上、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丙诸本均无“若惊”二字。景龙本“辱为下”,景福 ......
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 谦之案:范本“夷”作“几”。范应元曰:“‘几’字,孙登、王弼同古本。傅奕云:‘几者幽而无象也。’”此引傅云,知傅本亦为后人所改,古本亦作“几”。作“几”是也, ......
古之善为士者, 俞樾曰:河上公注曰:“谓得道之君也。”则“善为士者”,当作“善为上者”,故以得道之君释之。“上”与“士”形似而误耳。 谦之案:俞说非也。依河上公注,“善为士者”,当作“善为道者”。傅 ......
致虚极,守静○。 谦之案:“致”字,景福本、河上本作“至”。“笃”字,景龙本、景福本、赵孟俯本均作“○”。字鉴曰:“笃,说文:‘马行顿迟,从马,竹声。’俗作○。”又室町本“极”字“笃”字下有“也” ......
太上,下知有之; 谦之案:礼记曲礼“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”,郑注:“太上,帝皇之世,其民施而不惟报。”老子所云,正指太古至治之极,以道在宥天下,而未尝治之,民相忘于无为,不知有其上也。“下知有之” ......
大道,有人义。智惠出,有大伪。 严可均曰:“有人义”,各本作“仁义”。“智惠出”,王弼作“智能”,或作“慧知”,非。 洪颐曰:“智惠出,有大伪”,案“惠”当作“慧”。释文本作“知慧”。说文:“ ......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 纪昀曰:永乐大典“绝圣”二句在“绝仁”二句之下。 武内义雄曰:遂州本“民”作“人”,盖避唐讳。 魏稼孙曰:“绝圣弃智”,御注“智”作“知”。 谦之案:遂州本、傅、范本亦作“知”, ......
绝学无忧。 易顺鼎曰:文子引“绝学无忧”在“绝圣弃智”之上,疑古本如此。盖与三“绝”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“唯之与阿”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 马叙伦曰:“绝学无忧”一句,当在上章。又曰:晁氏读书记引明皇本, ......
孔得之容,唯道是从。 魏稼孙曰:“孔得”,御注“得”作“德”。 严可均曰:“是从”,大典作“之从”。 谦之案:“唯”字,诸王本作“惟”,道藏王本作“唯”。孔,甚也。书“六府孔修”,史记作“甚修”。甚 ......
曲则全,枉则正; 严可均曰:“枉则正”,傅奕与此同,诸本作“则直”。 谦之案:遂州本、馆本、范应元本均作“正”。范曰:“‘正’字,王弼同古本,一作‘直’。”武内义雄曰:“景、遂二本‘直’作‘正’,与 ......
企者不久, 严可均曰:御注、河上作“者不立”,王弼作“企者不立”。 罗振玉曰:“企”,释文:“河上作‘豉’。”案“豉”殆“”字之讹。御注、广明二本亦作“”。广明本此上有“喘者不久”句。 吴云二 ......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漠! 严可均曰:王弼作“○寞”,河上、今王弼作“寂兮寥兮”,钟会作“”。 范应元曰:“○”,古“寂”字。“寞”字,王弼与古本同,河上本作“寥”。 毕沅曰:说文解字无“寥寞”字 ......
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 谦之案:皇侃论语学而义疏引作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本”,“根”“本”对文、义亦优。 是以君子终日行,不离辎重, 严可均曰:“是以君子”,河上、王弼作“是以圣人” 谦之案:韩非解老作“ ......
善行,无辙迹; 罗振玉曰:景福本“行”下有“者”字,“善言”、“善教”、“善闭”、“善结”下并同。广明本同。谦之案:室町本亦同。 严可均曰:“辙迹”,河上作“彻迹”,王弼作“彻迹”。梁简文云:“应‘ ......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蹊。 严可均曰:“为天下蹊”,各本作“溪”。释文:“溪,或作溪。” 罗振玉曰:景福本亦作“溪”,景龙本作“蹊”,敦煌本作“奚”,下并同。 谦之案:作“奚”是也。庄子天下篇、淮南 ......
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 谦之案:傅、范本、王羲之本、赵孟俯本“为之”下有“者”字。又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在“为之”句下,王注有“为造为也”四字,他王本脱去此句。 天下神器,不可为。为者败 ......
以道作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 严可均曰:“以道作”,各本作“以道佐”。 罗振玉曰:景福本无“者”字,“强”下有“于”字。敦煌本“强”作“强”,下亦有“于”字。 马叙伦曰:弼注曰:“尚不可以兵强于天 ......
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, 严可均曰:河上无“者”字。“不祥之器”,大典无“之器”二字。 谦之案:“佳”字,傅奕本作“美”,室町本作“饰”,史记仓公传引作“美好者不祥之器”,皆为望文生义。宋翔凤曰:“‘夫 ......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 谦之案:傅、范本首句起,每句末并有“也”字。范应元曰:“古本每句下有‘也’字,文意雍容,世本并无‘也’字,至‘不失其所者久’,若无‘也’字,则文意不足,今依古本。”案:范说非 ......
大道汜,其可左右。 严可均曰:“道汜”,御注作“道泛”,河上作“道汜兮”。 罗振玉曰:释文:“本又作泛,周、张并同。”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三本均无“兮”字。 谦之案:“汜”字碑文不明,本作“泛”,或作“ ......
执大象,天下往。 谦之案:傅、范本“象”下有“者”字。御注“象”作“○”。案“象”借为“像”,易系辞:“见乃谓之象。”“大象”即大像也。成玄英疏“大象,犹大道之法象”,是也。 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 严 ......
将欲翕之,必故张之; 严可均曰:“翕之”,河上作“◆之”,王弼作“○之”,简文作“歙之”,又作“给”。“必故”,各本作“必固”,下三句皆然。 谦之案:作“翕”是也。傅、范皆作“翕”。范曰:“翕,也 ......
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,万物将自化。 严可均曰:“能守”,王弼“守”下或有“之”字。 谦之案:傅、范本“侯王”作“王侯”,景福本“若”作“而”。“之”字,景龙、御注、英伦、傅奕本均无,范本、室 ......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□□而有以为。 谦之案:石刻末句“下德□□而有以为”,□□二字原缺泐,据他本补之,似当作“为之”二字,实误。文义当作“下德无为而有 ......
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 谦之案:“宁”字,绩语堂碑录因避清帝讳改为“宁”,今据原碑文改正,下同。 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 严可均曰:“万物”,各本作“万物”。 罗振玉曰: ......
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 谦之案:碑本“昔之得一者”止“有生于无”句为一章。严遵本与上章相连,同此石。又宋赵志坚疏义“反”作“返”。又案“反”,复也,此易义也。易复彖曰:“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 ......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 严可均曰:“勤而行之”,御注无“之”字,傅奕作“而勤行之”。 谦之案:法京敦乙本作“能行”,罗卷同此石,与武内本异。范本作“”,注云“古本”。案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一引古老子作 ......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 谦之案:淮南子天文训:“道日规,始于一。”王念孙曰:“‘日规’二字与上下文义不相属,此因上文‘故曰规生矩杀’而误衍也。宋书律书作‘道始于一’,无‘日规’二字。” ......
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 罗振玉曰:敦煌本无“骋”字。 彭耜曰:叶梦得无“骋”字,达真子“坚”作“刚”。 谦之案:诸河、王本及傅本同此石。范本作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”,并云:“淮南子有 ......
名与身熟亲?身与货熟多?得与亡熟病? 谦之案:“熟”,各本作“孰”,“孰”,“熟”古通用。“亡”字,李道纯、张嗣成作“失”,马叙伦曰:“后人妄改也,亡与病韵。”“孰多”之“多”训重。奚侗曰:“说文 ......
大成若◆,其用不弊。 谦之案:“◆”,各本作“缺”,意林卷一引经及河上公注均作“”,宋刊河上本作“◆”。马叙伦曰:“‘’‘◆’并‘缺’之讹,六朝俗书‘缶’旁与‘垂’旁往往相乱。‘缶’写成‘○’ ......
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○;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 罗振玉曰:“粪”,敦煌本作“○”,乃“粪”之别构。 谦之案:碑本同。又罗卷“戎”误作“我”,罗失校。“粪”,傅本作“播”。毕沅曰:“‘粪’‘播’古字通用 ......
不出户,知天下; 罗振玉曰:景福本“户”下及下句“牖”下,均有“以”字。 谦之案:柰卷、室町及淮南道应训、文子道原篇、治要、意林引与景福本同。又文子精诚篇、下德篇引“户”下有“以”字,淮南主术训、后 ......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 谦之案:傅、范本二“日”上并有“者”字。范曰:“傅奕、严遵与古本有‘者’字。”按今怡兰堂校刊严本无。“为学日益”与二十章“绝学无忧”,皆指学礼而言。庄子知北游篇:“礼者,道之 ......
圣人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 谦之案:各本“无”下均有“常”字,敦煌本、顾欢本无。又北堂书钞七引“姓”下无“心”字,御览四百一引“姓”下有“之”字。案此言圣人不师心自用,唯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已。 善者吾善 ......
出生入死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 罗振玉曰:敦煌本“十”作“什”,下同。 马叙伦曰:说文无“涂”“途”二字,盖“徒”即“涂”“途”本字也。庄子至乐篇“食于道徒”,即道涂也。此“徒”字盖如字读。 ......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 严可均曰:“是以万物”,御注作“是以圣人”。 魏稼孙曰:“德畜之”,御注无“德”字。 罗振玉曰:敦煌本无“莫不”二字,景福本无“而”字。 武内 ......
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 谦之案:傅奕本作“可以为天下母”,诸本无“可”字,惟道藏王本此句下注:“善始之,则善养畜之矣,故天下有始,则可以为天下母矣。”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与藏本同,殿本误脱此二十 ......
使我介然有知,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。 丁仲祜曰:介,微也,一切经音义十五引易刘注,列子杨朱篇“无介然之虑者”释文。列子仲尼篇:“其有介然之有,唯然之音,虽远在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内,来干我者,我必 ......
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 谦之案:傅本“含德之厚者,比之于赤子也”,范本无“之”字,河上公、王弼无“者”“之”“也”三字。又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并同此石。此云“赤子”,案汉书贾谊传刘奉世注曰:“婴儿体色 ......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 谦之案:傅、范本“不言”、“不知”下并有“也”字。河上公、王弼诸本及理惑论、文选魏都赋、运命论两注引均无二“也”字。辅行记三引同,惟“者”作“则”。庄子天道篇:“则知者不言, ......
以正治国, 严可均曰:“以正”,御注作“以政”。 武内义雄曰:敦、遂二本作“政”。 谦之案:傅奕、邢玄、溪与文子上礼篇引均作“政”。柰卷作“以正之国”,顾欢作“以正理国”,河上公、王弼同此石。尹文 ......
其政闷闷,其人醇醇; 严可均曰:“其人醇醇”,各本作“其民”,御注、王弼、高作“淳淳”。 罗振玉曰:景龙、敦煌、景福三本均作“○○”。 武内义雄曰:敦、遂二本“醇醇”作“蠢蠢”。 谦之案:河上公作“ ......
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 魏稼孙曰:“治人事天”,御注“人”作“民”。 武内义雄曰:敦、遂二本“啬”作“式”,“式”为“啬”之借字。 谦之案:邢玄“人”亦作“民”。“若”字,严、顾、彭、赵作“如”,释文出 ......
治大国若亨小鲜。 罗振玉曰:“亨”,王本作“烹”,与景福本同。释文出“烹”,注:“不当加‘火’。”则王本原作“亨”,今改正。景龙本、敦煌本均作“亨”,御注本、敦煌庚本作“享”。又“鲜”,敦煌辛本作 ......
大国者下流, 高亨曰:此句当作“治大国若居下流”,转写“治”字“若”字,而“居”字又讹为“者”字也。河上注:“治大国当如居下流。”是河上本原作“治大国若居下流”,其证一也。王注:“江海居大而处下 ......
道者,万物之奥。 谦之案:罗卷、范本同上。彭、傅本下有“也”字,后汉书冯衍传注引亦有“也”字。“奥”字,说文:“○,宛也,室之西南隅。”夏竦古文四声韵卷四出“奥”、“懊”、“”、“”四字,下三 ......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 谦之案: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、后汉书荀爽传引首二句并同,文子道原篇引首二句同,第三句作“知不知也”,疑“味”字乃“知”字倒植而误。知无知,即七十一章“知不知上”之旨。 大小 ......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破,其微易散。 严可均曰:“其脆易破”,河上作“其”,王弼作“易泮”。 罗振玉曰:“易泮”,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庚、辛、壬诸本均作“破”。 武内义雄曰:敦、遂二本“脆 ......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人,将以愚之。 严可均曰:“非以明人”,各本作“明民”。 罗振玉曰:敦煌辛、壬本“之”均作“民”。武内义雄曰:敦、遂二本“愚”作“娱”。 谦之案:遂州、赵志坚本“明”亦作“人”, ......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 严可均曰:“百谷王”,各本“王”下有“者”字。“以其善下之”,河上无“其”字。 谦之案:治要引无“者”字,御览地部引有。又傅、赵本“之”下有“也”字, ......
天下皆谓我大,不肖。 严可均曰:“我大”,王弼作“我道大”。“不肖”,各本上有“似”字,下“故不肖”亦然。 罗振玉曰:敦煌辛本“谓”作“以”。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庚、辛、壬诸本均无“道”字。“不肖 ......
古之善为士者不武, 严可均曰:“古之善为士者”,各本无“古之”。 罗振玉曰: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句首均有“古之”二字。 武内义雄曰:敦、遂、景三本句首有“古之”二字,王弼本亦然。 谦之案:诸王本均无“古之 ......
用兵有言:“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进寸而退尺。” 罗振玉曰:“敢”字,敦煌壬本作“能”。 谦之案:范本“兵”下有“者”字,傅、范本“言”下有“曰”字,遂州本“敢”下有“求”字。又焦曰:“‘用兵有言 ......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 谦之案:“天下”二句,严本“天”上有“而”字。傅、范本作“而人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”。 言有宗,事有君。 谦之案:淮南道应训引二句同。文子精诚篇作“事有本”, ......
民不畏威,大威至。 严可均曰:“大威至”,御注、王弼、高句上有“则”字。河上无“则”字,末有“矣”字。魏稼孙曰:御注“民”作“人”。 罗振玉曰:敦煌庚本作“大畏至矣”,壬本、景福本均作“大威至矣” ......
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,知此两者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 严可均曰:“知此两者”,河上、王弼无“知”字。“孰知其故”,此句下各本有“是以圣人犹难之”。罗振玉曰:景龙、御注、景福三本均作“知 ......
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若使常畏死,而为奇者,吾○得而○之,熟敢? 严可均曰:“民不畏死”,高“民”下有“情”字。“若使常畏死”,御注、高“使”下有“人”字,河上、王弼有“民”字。“○之”,各 ......
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 严可均曰:“民之饥”,御注作“人之”。 罗振玉曰:御注本、敦煌辛本诸“民”字均作“人”。“饥”,诸本均作“饥”,下同。 谦之案:景福、庆阳、楼正、柰卷、河上、顾、赵 ......
人生之柔弱,其死坚强。 严可均曰:“人生之”,◆本作“人之生也”,高作“民之生也”。“其死”,各本作“其死也”。 罗振玉曰: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两“也”字,下二句同。敦煌辛本“坚”作“刚”。 谦之 ......
天之道,其犹张弓! 严可均曰:“张弓”,御注、河上作“张弓乎”,王弼作“张弓与”。 罗振玉曰: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“与”字。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庚本“与”作“乎”。 谦之案:遂州、严本亦无“与”字。傅、 ......
天下柔弱莫过于水,而攻坚;强莫之能先。 严可均曰:“天下柔弱莫过于水”,王弼作“天下莫柔弱于水”。御注、王弼“强”下有“者”字,“先”作“胜”。河上亦有“者”字,作“莫之能胜”,高作“莫之能爽” ......
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 谦之案:广明本“和”作“知”,彭本“怨”下有“者”字。叶梦得本无“必”字。文子微明篇引上二句同,第三句作“奈何其为不善也”,文意同。 是以圣人执左契,不责于人。 严可 ......
小国寡人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 严可均曰:“小国寡人”,各本作“寡民”。“什伯之器”,河上“伯”下有“人”字。 罗振玉曰:“小国寡民”,景龙本“民”作“人”。“使有什伯之器”,敦煌辛本作“使民有什伯 ......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 罗振玉曰:敦煌辛本“知”作“智”。 武内义雄曰:“善者不辩”二句,敦、遂二本在“知者不博”二句之后。 谦之案:严、顾二句与敦、遂本同。傅 ......
昔孔广森作诗声分例,其言曰:“今之诗主乎文,古诗主歌。歌有疾徐之节,清浊之和,或长言之,咏叹之,数句而无以韵为;或系音促节,至于句有韵,字有韵,而莫厌其多。”余以为道德五千言,古之哲学诗也。既曰 ......
(一)本书在选本方面,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主,次取敦煌写本与遂州碑本参订。石本于御注、广明、景福以外,更参考楼正、邢玄、庆阳、溪、高、赵孟俯诸本。钞本参考柰卷及室町时代钞本。刻本王本除用 ......
(一)道士索洞玄经写本敦煌残卷,见伯希和目录二五八四号(神田喜一郎辑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下册)。(二)敦煌六朝写本张道陵着老子想尔注残卷(见一九五六年香港印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图一至图廿六,存河上本第三章 ......
[[三章]] 使心不乱。 谦之案:据想尔注校笺:“淮南子道应训、蜀志秦宓传及易艮卦孔疏、晋书吴隐之传、文选东京赋注所引此文,皆无‘民’,刘师培老子补谓唐初避讳删去,今此六朝写本无‘民’字,可证刘说之非 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