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-A+

天水讼_易经六十四卦详解

2018-05-28 学习周易 评论 阅读

天水讼

【原文】讼①:有孚②,窒惕③,中吉,终凶。利见大人,不利涉大川。
【译文】讼卦:虽有利可图(获得俘虏),但要警惕戒惧。其事中间吉利,后来凶险。占筮得此爻,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,不利于涉水渡河。
【注释】①讼,卦名。本卦是异卦相叠(坎下乾上)。讼卦上卦为乾,乾为天;下卦为坎,坎为水。《集辞》引荀爽说:“天自西转,水自东流,上下违行,成讼之象”。此言以物象而喻人事,如果人与人相舛,必生争讼。讼,《说文》:“讼,争也。”
②孚,古俘字。易卦贞事辞本属实际事务的零散记录,后来拾掇成文,上下文多隔阂难通,为将此断烂文字释读通顺,译文稍加添补。
③窒,借为。《广雅?释诂》二:“,惧也”。窒惕,犹言惧警惕。

【原文】《彖》曰:讼,上刚下险,险而健,讼。“讼:有孚①,窒惕,中吉”,刚来而得中也②。“终凶”,讼不可成也。“利见大人”,尚中正也。“不利涉大川”,入于渊也。
【译文】《彖辞》说:《讼》:上卦为乾,乾为刚,下卦为坎,坎为险。为人外刚健而内阴险,这是喜斗好争之性,亦是讼的卦象。“讼卦辞说:人虽有诚信之德,但须警惕戒惧,之所以中间吉利”,因九五、九二之爻居于上下卦的中位,象征刚健之人得中正之道。“后来凶险”,因为诉讼终不获胜。“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”,因为九五、九二之爻象表明其人得中正之道,必获贵人之助。“不利于涉水过河”,恐怕坠入深渊。
【注释】①《彖辞》释“孚”为诚信。
②刚,指九二,九五之爻,阳性,为刚,所居分别为下卦中位,上卦
中位,故又曰“得中”,喻人有刚健之性而得中正之道。

【原文】《象》曰:天与水违行,讼。君子以作事谋始。
【译文】《象辞》说:上卦为乾,乾为天;下卦为坎,坎为水,天水隔绝,流向相背,事理乖舛,这是讼卦的卦象。君子观此卦象,以杜绝争讼为意,从而在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。

【原文】初六:不永所事①,小有言,终吉。
《象》曰:不永所事,讼不可长也。虽小有言,其辩明也。
【译文】初六:做事不能持之以恒,稍有过错,最后还是吉利的。
《象辞》说:做事不能持之以恒,说明官司不可能长久打下去。虽然稍有过错,但争讼双方的是非曲直终将辨别清楚。
【注释】①永,久,持久。

【原文】九二:不克讼①,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③。无眚②。
《象》曰:不克讼,归逋,窜也。自上讼下,患至掇也④。
【译文】九二:讼事失败,归到采邑,三百户奴隶逃亡。没有大的灾祸。
《象辞》说:讼事失败,逃窜回家,这是躲避反讼。小官与大官争讼,败讼而归,势在必然。幸好灾难没有进一步扩大。
【注释】①克,成功,胜利。不克,犹言失败。
②逋,逃亡。邑人,指邑中奴隶。
③眚,灾祸。
④掇,借为辍,止。

【原文】六三:食旧德①。贞厉②,终吉。或从王事,无成。
《象》曰:食旧德,从上吉也③。
【译文】六三:依赖先人遗业过活。卜问得险兆,但最后是吉利的。但是,如果服务于王事,谋取利禄,却不会成功。
《象辞》说:依赖先人遗业过活,因为六三爻象表明,居于九四之下,只有凭借祖上余荫才获吉利。
【注释】①旧德,先人遗业。食旧德,喻指失势贵族依赖先人遗业过活。
②贞厉,贞兆辞。贞,卜间。厉,艰难。
③上,先人,祖上。

【原文】九四:不克讼,复即命渝①。安贞②,吉。
《象》曰:复即命渝,安贞不失也。
【译文】九四:讼事失败,败讼回家,服从判决。卜问平安,得吉利之兆。
《象辞》说:败讼回家,服从判决,安守本分,不失正道。
【注释】①复,返回。即,服从。渝,当读为谕。《说文》:“谕,告也”。命渝,这里指判决。
②安贞,贞安之倒装。犹言卜向平安。《彖辞》释“安”为恪守,释“贞”为中正。与经意有出入。

【原文】九五:讼,元吉。
《象》曰:讼元吉,以中正也。
【译交】九五:争讼,筮遇此爻,大吉大利。
《象辞》说:争讼而大吉大利,因为九五之爻居上卦的中位,像人守中正之道。

【原文】上九:或锡之带①,终朝三褫之②。
《象》曰:以讼受服,亦不足敬也。
【译文】年樟踢予人以绅带,但不满一天,
上九:王侯赐予人以绅带,但不满一天,三次赐予三次革夺。
《象辞》说:某人因为讼事而得到赐予绅带的殊荣,这不是值得尊敬的事。
【注释】(pán盘)带,皮革制威的腰带,大夫以上的官员始得系之。
②终朝,犹言终日,即一整天。褫(chǐ齿),剥夺。

标签:
  • 版权声明: 1、本站登载文章,仅从学术角度印证易学之应用及起到传达信息之目的,丝毫没有任何意图与偏见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2、中华易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和转载信息发布信息构成,凡注明信息来源为中华易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,其版权为中华易学网所有;3、假若本网发表的此文章(及图片,音像制品,视频制品等)內容有涉及侵犯原作者的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及版权等问题,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。联系信箱:54221935$QQ.com($换成@)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中华易学网 | 中华易学网 +复制链接

条留言  

给我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