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漠! 严可均曰:王弼作“○寞”,河上、今王弼作“寂兮寥兮”,钟会作“”。 范应元曰:“○”,古“寂”字。“寞”字,王弼与古本同,河上本作“寥”。 毕沅曰:说文解字无“寥寞”字 ...……

第二十二章

曲则全,枉则正; 严可均曰:“枉则正”,傅奕与此同,诸本作“则直”。 谦之案:遂州本、馆本、范应元本均作“正”。范曰:“‘正’字,王弼同古本,一作‘直’。”武内义雄曰:“景、遂二本‘直’作‘正’,与 ...……

第二十章

绝学无忧。 易顺鼎曰:文子引“绝学无忧”在“绝圣弃智”之上,疑古本如此。盖与三“绝”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“唯之与阿”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 马叙伦曰:“绝学无忧”一句,当在上章。又曰:晁氏读书记引明皇本, ...……

第二十一章

孔得之容,唯道是从。 魏稼孙曰:“孔得”,御注“得”作“德”。 严可均曰:“是从”,大典作“之从”。 谦之案:“唯”字,诸王本作“惟”,道藏王本作“唯”。孔,甚也。书“六府孔修”,史记作“甚修”。甚 ...……

第十八章

大道,有人义。智惠出,有大伪。 严可均曰:“有人义”,各本作“仁义”。“智惠出”,王弼作“智能”,或作“慧知”,非。 洪颐曰:“智惠出,有大伪”,案“惠”当作“慧”。释文本作“知慧”。说文:“ ...……

第十九章
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 纪昀曰:永乐大典“绝圣”二句在“绝仁”二句之下。 武内义雄曰:遂州本“民”作“人”,盖避唐讳。 魏稼孙曰:“绝圣弃智”,御注“智”作“知”。 谦之案:遂州本、傅、范本亦作“知”, ...……

第十六章

致虚极,守静○。 谦之案:“致”字,景福本、河上本作“至”。“笃”字,景龙本、景福本、赵孟俯本均作“○”。字鉴曰:“笃,说文:‘马行顿迟,从马,竹声。’俗作○。”又室町本“极”字“笃”字下有“也” ...……

第十七章

太上,下知有之; 谦之案:礼记曲礼“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”,郑注:“太上,帝皇之世,其民施而不惟报。”老子所云,正指太古至治之极,以道在宥天下,而未尝治之,民相忘于无为,不知有其上也。“下知有之” ...……

第十四章

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 谦之案:范本“夷”作“几”。范应元曰:“‘几’字,孙登、王弼同古本。傅奕云:‘几者幽而无象也。’”此引傅云,知傅本亦为后人所改,古本亦作“几”。作“几”是也, ...……

第十五章

古之善为士者, 俞樾曰:河上公注曰:“谓得道之君也。”则“善为士者”,当作“善为上者”,故以得道之君释之。“上”与“士”形似而误耳。 谦之案:俞说非也。依河上公注,“善为士者”,当作“善为道者”。傅 ...……

第十二章
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○;五味令人口爽; 谦之案:牟融理惑论引首二句同,文选七命注引第二句同。七发注引作“五味实口爽伤”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引:“五味令人口臭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。”文 ...……

第十三章

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?辱为下。 严可均曰:“何谓宠辱?辱为下”,王弼、傅奕作“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”。 罗振玉曰:河上、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丙诸本均无“若惊”二字。景龙本“辱为下”,景福 ...……

第十章

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? 严可均曰:“能无离”,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“乎”字,下五句皆然。 俞樾曰:河上公本无“乎”字,唐景龙碑亦无“乎”字,然淮南道应引老子曰:“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专气致柔,能如婴 ...……

第十一章
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有,车之用。 罗振玉曰:敦煌乙、丙本、景龙、广明本均作“卅”。 谦之案:景龙作“三十”,敦煌、广明作“卅”,罗误校。又室町本亦作“卅”。吴云曰:“卅,诸本作三十。”是也。玉篇:“ ...……

第八章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,又不争。 严可均曰:“又不”,河上、王弼作“而不”。 谦之案:御览五十八引无“善”字,“万”作“万”。“又不争”,敦煌、遂州、御注、楼正、司马光、曹道冲、强思齐、李荣、室町本皆 ...……

第九章

持而盈之,不若其以。 严可均曰:“不若其以”,各本作“不如其已”,古字通。 谦之案:后汉书申屠刚对策曰:“持满之戒,老氏所慎。”“持满”即“持盈”也。史记乐书:“满而不损则溢,盈而不持则倾。”此作“ ...……

第六章
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 毕沅曰:陆德明曰:“谷,河上本作浴,云:‘浴,养也。’”案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铭引亦作“浴神”,是与河上本同。 俞樾曰:“……

第七章

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久者,以其不自生, 严可均曰:“长久者”,河上、王弼“长”下有“且”字。 谦之案:傅、范本同。遂州碑作“天地长久”。又“天长地久”,盖古有此语,此引而释之耳。 故能长久。 谦之案 ...……

第四章

道冲,而用之久不盈。 谦之案:“冲”,傅奕本作“盅”,“盅”即“冲”之古文。说文皿部:“盅,器虚也。老子曰:‘道盅而用之。’”郭忠恕汗简(上之二)“冲”字,引古老子作○。毕沅曰:“说文解字引本书作 ...……

第五章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○○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○○。 严可均曰:“○○”,别体字。 罗振玉曰:景龙、广明二本作“○”,敦煌本作“○”,均“刍”之别构。 谦之案:河上、王弼、傅、范并作“刍狗”。释文、群书 ...……

第二章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 谦之案:淮南道应训引下句作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”。彭耜曰:“达真、清源‘皆知善之为善’上,并有‘天下’二字。”范应元本同,范注云:“古本 ...……

第三章

不上贤,使民不争; 严可均曰:各本“上”作“尚”。 罗振玉曰:敦煌本作“不上宝”。 谦之案:作“上”是也。“宝”字疑误。“上”与“尚”同。淮南齐俗训:“故老子曰‘不上贤’者,言不致鱼于木,沉鸟于渊。 ...……

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

钱大昕曰:案河上公注本“道可道”以下为道经卷上,“上德不德”以下为德经卷下。晁说之跋王弼注本,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,犹近于古。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,正用辅嗣本,题云“道经卷上”,“德经卷下”,与河上 ...……

第一章

洪颐曰:道德经王辅嗣本,今世所行,俱有分章。此本虽不记章数,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。其中亦有与今王本不同者,如今王本“道冲而用之”至“象帝之先”为三章,“天地不仁”至“不如守中”为四章,“谷神不死 ...……